【腾讯云】腾讯云图,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。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,模板丰富,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。

一代经营之神,靠白手起家叱咤中国台湾商界,其死后子女在继承一笔海外遗产时,竟被告知需要缴纳300亿遗产税。

他就是中国台湾台塑公司的创始人,著名企业家王永庆先生。

因为王永庆一口气存入瑞士银行400亿巨额遗产,其子女若是想取出,需向中国台湾当局支付高达300亿的遗产税。

这无疑是一笔天价税款,王永庆的子女又该如何化解遗产问题呢?

成名之路,从无坦途

400亿的巨款,在普通人听来肯定是无比震惊。

而这,甚至还不是王永庆的全部。

2008年10月15日,王永庆与世长辞。

在其身后,其子女向外界透露,王永庆的个人财产加起来有整整3300亿。

旁人只会感叹于这个令人惊掉下巴的数字,而其背后是王永庆数年的苦心经营,所换取的唯一回报。

王永庆的成功并不是偶然,他之所以能拥有如今的成就,所凭借的不是丰厚的家底,而是他自身的努力与头脑。

在这个故事的开始,王永庆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镇少年。

时间回到1932年,此时的王永庆在商业方面的天赋还有待发掘,15岁的他早早辍学,在这一年被父亲王长庚送进了嘉义的一家米店成为学徒。

王长庚身为一名靠天吃饭的茶农,此时的他浑然不知,自己的这个决定将会改变儿子的一生。

有些东西别人是无法教给你的,只能靠自己去领悟。

而王永庆显然具有这方面的天赋。

在嘉义米店工作期间,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。

由于政局变化多端,市场紊乱缺乏管理,许多的米店都会“造假”。

他们会在真米中,掺杂一定比例的米糠或者是沙粒之类的杂质,以获取更加丰厚的利润。

那些购买大米的人明明知道米中掺杂,却还是选择沉默,甚至因为所有米店都这样,而对这种现象感到十分正常。

敏感的王永庆从中察觉到了商机,这也成了他从商的开始。

1933年,学成归来的王永庆向父亲开口,筹集到了第一笔创业资金200元,属于他自己的米店开业大吉。

不过生意是不会自己找上门的,对此王永庆有自己的办法。

他开始走街串巷,向街坊四邻推销自家的大米。

但作为一家新兴米店,王永庆推销的前提是让顾客能够真实地看到,他所销售的大米质量,比老牌米店要来得更好。

为此王永庆下了苦功夫,他每次卖米前都将米中的杂质筛选出,争取能给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大米。

很快王永庆的米店就人满为患,但王永庆并没有因此心高气傲。

他在保证品质的同时还注重维护顾客,推出为顾客上门免费清洗米缸的服务。

注重顾客,保质保量,这两个优秀的品质已经说明了王永庆,此后无论做什么行业都会获得成功。

王永庆自己也深谙此道。

于是在1942年至1943年,王永庆果断关掉了经营10年的米店,毅然决然地在老家新店购买了50亩地,之后也开始进入新的领域,木材生意。

王永庆或许自己都没有想过会在短时间内,靠此赚得盆满钵满,但之后来自时代的机会,让他成为风口上被吹起的那只猪,身家不断上涨。

1945年9月2日,日本政府代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,二战结束,经济开始了全面复苏。

王永庆的木材生意开始变得红火起来,在那个年代他靠着买卖木材就赚取了5000万的巨款。

这笔钱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够了,但王永庆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永远不会停下脚步。

1954年,王永庆做出了一个让旁人匪夷所思的决定:成立福懋塑料公司,也就是台塑公司的前身。

众所周知,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塑料行业被欧洲以及日本的大品牌公司所垄断。

王永庆就是在这时进军的塑料市场。

可即便他有着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决心,现实就真的会如他所愿吗?

成功发家,乐善好施

虽已经到达了中国台湾商界的最高点,王永庆仍保持初心,不断乐善好施。

在成功之后的王永庆在面对镜头时曾坦言,当时之所以会贸然进军塑料行业,是因为受到了某位“台湾当局”官员的怂恿。

王永庆就像个饥饿的赌徒,他将自己所有的筹码都推上了命运的赌桌。

而在这场赌局一开始的时候,情势其实是对王永庆极为不利的。

今非昔比了,塑料公司已经不是当年那家小小的米店,仅凭借着顾客的口口相传就能成功的。

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对王永庆的福懋塑料公司所生产出的PVC质量不抱信心。

公司最为艰难的时候,王永庆的工厂一天可以生产出4吨的PVC,卖出的数量却连一吨都达不到。

堆积的巨量库存压得王永庆喘不过气,他濒临破产的边缘。

是就此倒下?还是涅槃重生?

显然,王永庆选择了后者。

曾经的成功没有让他自傲,失败自然也不可能让他气馁。

1960年王永庆改变了经营策略,将目标市场转变,成立了“南亚塑料公司”,让该公司成为总公司的下游,负责加工与销售。

与此同时,王永庆还作出了两个决定。

一加大PVC总产量,每月1200吨。

二压低台塑价格,让物美价廉的台塑去和其他价格居高不下的塑料,进行竞争。

这是真实的商战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王永庆大获成功。

从1978年台塑首次创下10亿美元的营收佳绩,再到1993年台塑成为全世界最大的PVC生产商。

王永庆只用了15年的时间,他就创造了一个原本被人们认定是不可能的神话。

这是王永庆自身的传奇,但他深知他从人民中走出来,最后也要回归到人民中去。

于是他在维系自己庞大商业帝国的同时,也热衷于慈善事业。

他心系自己已经与世长辞的父亲,成立了以他父亲名字所命名的长庚医院与大陆长庚奖学金,救济无数的患者与学生于水火。

不仅如此,在2008年5月我国发生了令举国悲痛的汶川大地震时,王永庆出于对祖国的热爱,慷慨解囊1亿人民币的巨款。

他的台塑公司在企业捐款榜单中荣登第七名,同时也是中国台湾企业家中捐款最多的一位。

君子论迹不论心,论心世上无完人。

王永庆是当之无愧的慈善大家,经营之神,但可惜的是,任何的好戏,都有落幕的一天。

离世突然,遗产纠纷

拥有再多的钱,王永庆的生命也有落幕的时候,不料其子女在继承一笔海外遗产时,竟被告知需要缴纳300亿遗产税。

王永庆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工作,直到离世前他仍在赴美台塑视察。

噩耗是于2008年10月15日所传来的,时年92岁的王永庆在睡梦中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
他的高龄让他的离世并不意外,但是突然的告别让他没有来得及,去处理自己存放于瑞士银行中的400亿遗产。

对于这笔遗产,原本外界是并不知情的。

但身为富豪,他的子女们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遗产争夺的漩涡。

2011年12月19日,王永庆的长子王文洋一纸诉讼,将他异母同胞的两个妹妹王瑞华与王瑞瑜告上了法庭。

在声明中,王文洋声泪俱下地控诉他的两个妹妹,隐瞒了父亲在海外的巨额资产,企图独吞,这就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遗产骗局。

而这笔被隐瞒的资产当中,就包括了,存放在号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银行,瑞士银行的400亿遗产。

这个消息在中国台湾掀起了轩然大波,人们纷纷开始关注瑞士银行中400亿遗产将会花落谁家。

因为王永庆在生前,并未就这笔资金立下遗嘱,因此他的子女们要想将这笔钱从瑞士银行中取出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

结果也并未出乎众人的意料,在王永庆的子女首次和瑞士银行交涉沟通的过程中,取钱的需求遭到了瑞士银行的拒绝。

为了保证存钱人的权益,瑞士银行要他们提供遗嘱,但是他们没有。

银行并不在乎这些人是不是真的是王永庆子女们,他们只看重由王永庆亲手签署的遗嘱证明。

可是他们提供不出来。

但整整400亿的巨款,王永庆的子女们显然是不会甘心,这笔钱一辈子放在银行里的。

为此他们动用了全部的人脉,找到了中国台湾当局,想要寻求政府的帮助。

中国台湾当局表示愿意帮这个忙取出钱,不过他们认定王永庆的这笔海外资产是逃税,需要按照他转移资产时台湾实施的税收法,预付给政府300亿的遗产税。

这高达75%的税率无疑是强人所难,400亿瞬间蒸发掉了300亿,哪怕能够付得起,也是一笔令人心痛的支出。

王永庆的子女们作为经营之神的后代,考虑到就算狠下心支付了这笔钱,说不定政府也无法帮忙拿回钱,打了水漂,于是拒绝了中国台湾当局的这个提议。

因此这笔钱就这样放在瑞士银行生灰,哪怕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十几年,王永庆的子女也仍未取出。

这一场遗产争夺战至今也没有一个结果,但子女之间为了金钱撕扯得头破血流,难道会是王永庆先生想要看到的结果吗?

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只有王永庆自己知道了。

对此您怎么看?欢迎评论区留言!

内容分享:
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,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
Top